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案件移送起诉后解除取保候审的情况需结合具体情形综合判断,具体分析如下:
一、移送起诉后通常无需解除取保候审
-
程序衔接性
移送起诉标志着案件进入审查起诉阶段,此时取保候审作为侦查阶段的强制措施,通常会延续至审查起诉结束。
-
无需解除的情形
仅当检察机关认为无需继续取保候审时,才可能解除。例如,案件已进入审判阶段,羁押期限届满等。
二、可能解除取保候审的情形
-
审查起诉阶段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若经审查发现犯罪嫌疑人无犯罪事实、犯罪情节显著轻微或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检察机关会依据《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规定解除取保候审。
-
取保候审期限届满
取保候审最长可达12个月,期限届满且案件未终结时,检察机关会自动解除。
-
其他法定情形
包括发现采取取保候审措施不当、逮捕后案件未审结、被告人患严重疾病等。
三、特殊注意事项
-
“挂案”现象 :部分案件因超过1年未起诉或撤销而“挂案”,此时需根据案件进展决定是终止侦查还是宣告无罪。
-
解除程序 :需经检察机关审查决定,并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总结
签完移送起诉后是否解除取保候审,需根据案件进展和检察机关判断。一般情况下,审查起诉阶段不会主动解除,但会结合期限届满、证据变化等情形调整强制措施。若超过1年未起诉且无其他进展,可能进入“挂案”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