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间质受损最常见的原因是药物毒性、感染和代谢紊乱,其中长期滥用肾毒性药物(如止痛药、抗生素)是首要诱因,其次是细菌或病毒感染引发的肾盂肾炎等炎症,以及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代谢疾病导致的慢性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遗传因素也可能加剧病变。
-
药物与毒素损伤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及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如关木通)可直接损害肾小管间质。长期使用这些药物会抑制肾脏血流,引发间质纤维化,甚至导致慢性肾衰竭。 -
感染因素
肾盂肾炎、结核或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可通过炎症反应破坏肾间质结构。细菌毒素和免疫复合物沉积会加速间质损伤,表现为急性腰痛、发热或肾功能骤降。 -
代谢性疾病
高血糖、高尿酸或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会通过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损伤肾小管。例如,糖尿病肾病晚期常合并间质纤维化,而尿酸性肾病则因尿酸结晶沉积诱发间质炎症。 -
免疫与遗传因素
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疾病可攻击肾间质,而多囊肾等遗传病则因结构异常逐渐导致间质功能丧失。
早期干预是关键:避免滥用药物、控制感染和代谢指标(如血糖、尿酸)能显著降低肾间质损伤风险。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查尿常规和肾功能,以捕捉早期病变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