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T间期延长是指心电图中QRS波和T波之间的时间间隔延长,代表心室复极过程延迟。正常情况下,Q-T间期的范围是0.32-0.44秒,超过此范围即为延长。
常见原因
-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可导致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改变。
- 药物影响:某些抗心律失常药(如奎尼丁、胺碘酮)、抗生素(如红霉素、克拉霉素)等,可能通过影响心脏离子通道或电解质平衡导致Q-T间期延长。
- 遗传因素:如长Q-T间期综合征,因基因突变(如KCNQ1、KCNH2基因)导致心肌离子通道功能障碍。
- 心脏疾病:如心肌炎、心肌病、心力衰竭等,可能引发心室复极延迟。
诊断方法
- 心电图检查:这是诊断Q-T间期延长的主要方法,通过测量QRS波起点至T波终点的间期来判断是否延长。
- 其他检查:如心脏超声、心脏磁共振等,用于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处理方法
- 生活方式调整:
- 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波动和过度劳累;
- 戒烟、限酒、控制咖啡因摄入。
- 药物治疗:
- 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卡维地洛)降低心率;
- 避免使用可能延长Q-T间期的药物。
- 手术治疗:
- 对药物治疗无效或存在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考虑射频消融术或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
注意事项
- 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监测Q-T间期的变化;
- 如出现心慌、晕厥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通过综合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和定期监测,可以有效控制Q-T间期延长,降低心律失常和猝死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