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T间期延长是一种心电图表现,指从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的终点的时间间隔超过正常范围。它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先天性离子通道病、药物因素、电解质紊乱等。
一、Q-T间期的正常范围与测量
Q-T间期代表心室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的总时程,其正常值范围因心率而异。当心率为60~80次/分钟时,QT间期通常在400ms左右。QT间期的测量应选择较大T波、终末清楚且无U波或P波与T波重叠的导联,一般主张在V2或V3导联上测定。
二、Q-T间期延长的原因
-
先天性因素:某些先天性离子通道病,如长QT综合征(LQTS),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引起QT间期延长。LQTS患者常伴有晕厥、心脏骤停等严重心律失常。
-
药物因素:许多药物可引起QT间期延长,如抗心律失常药(奎尼丁、胺碘酮等)、抗精神病药(氯丙嗪、氟哌啶醇等)、抗生素(阿奇霉素等)。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密切监测心电图变化。
-
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可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活动,导致QT间期延长。
三、Q-T间期延长的临床表现
Q-T间期延长本身可能无明显症状,但当它与其他症状同时出现时,可能表明存在潜在的心脏问题。例如,LQTS的主要临床特征是心电图上QT间期延长、室性心律失常(典型表型为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晕厥和猝死。
四、Q-T间期延长的治疗
Q-T间期延长的治疗取决于其潜在原因。对于由药物引起的Q-T间期延长,可能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对于电解质紊乱引起的Q-T间期延长,需要纠正电解质失衡。对于先天性LQTS患者,治疗可能包括药物治疗(如β受体阻滞剂)、植入心脏起搏器或除颤器等。
Q-T间期延长是一种心电图表现,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了解其正常范围、测量方法、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心脏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发现Q-T间期延长或有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评估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