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T间期延长是一种心脏电活动异常疾病,表现为心电图中QRS波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间超过正常范围(通常男性Q-Tc≥0.47秒、女性≥0.48秒),可能引发致命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其核心风险包括遗传因素、药物副作用、电解质紊乱及心肌疾病,典型症状为晕厥、心悸、尖端扭转型室速,需通过心电图确诊并针对性治疗。
-
病因与机制
Q-T间期延长分为遗传性(如长QT综合征)和获得性两类。遗传性多与钾、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有关,导致心室复极延迟;获得性常见于抗心律失常药、抗精神病药、低钾/低镁血症等,干扰心肌电生理稳定性。 -
典型症状与危害
患者可能突发晕厥(因脑供血不足)、心悸或头晕,严重时出现尖端扭转型室速(TdP),可恶化为室颤。部分患者无症状,但猝死风险显著升高,尤其在运动、情绪激动或夜间惊醒时。
3诊断与治疗**
确诊依赖心电图QTc计算及基因检测(遗传性病例)。治疗包括停用致QT延长药物、补钾/镁、β受体阻滞剂(遗传性患者),高危者需植入心脏除颤器(ICD)。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和应激刺激。
提示:若体检发现QT间期延长或存在不明原因晕厥,应立即就医排查。规范管理可显著降低心脏事件风险,切勿自行调整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