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反司法鉴定程序规则是指在司法鉴定活动中,未依照法律法规、行业规范或技术标准执行相关程序,可能影响鉴定结论公正性和合法性的行为。具体表现及法律后果如下:
一、主要违法情形
-
鉴定人资质问题
-
鉴定人未取得《司法鉴定许可证》擅自执业;
-
鉴定人超出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鉴定;
-
鉴定人同时受聘于两个以上鉴定机构或存在利益冲突。
-
-
委托程序不规范
-
未通过正规渠道接受委托或委托主体不具备资质;
-
委托书内容不完整(如缺少委托单位盖章、被委托人身份证明等)。
-
-
实施过程违规
-
现场勘查、样本采集、检验分析等环节未遵循技术标准;
-
未对关键事项进行调查核实即出具结论;
-
未采用回避制度(如鉴定人与案件当事人有亲属关系未申报)。
-
-
文书制作不规范
-
鉴定文书格式、内容不符合司法鉴定规范;
-
缺少必要的签名、盖章或日期;
-
未及时送达当事人或拒绝解释说明。
-
二、法律后果
-
行政处罚
-
未取得资质擅自执业的,可被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3万元罚款;
-
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
鉴定结论无效
-
因程序违法导致结论失实的,法院可依法撤销原鉴定结论;
-
司法行政部门可主动撤销违法鉴定。
-
-
当事人权益救济
-
可向司法行政部门投诉举报;
-
因鉴定错误造成损失的,可依法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
-
三、注意事项
-
司法鉴定需严格遵循《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等国家标准;
-
当事人发现程序违法时,应及时收集证据并采取法律手段维护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