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执业范围与临床医学执业范围存在交叉与互补关系,具体划分如下:
一、临床类别执业范围
临床类别医师可从事的执业范围与普通临床医师一致,涵盖:
-
内科 (含重症医学科、老年病科等细分领域)
-
外科 (含骨伤科、皮肤科等)
-
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科 等专科领域
-
急诊科、预防保健科、康复科、临床心理科 等交叉学科
-
医学影像与放射治疗、医学检验与病理、全科医学、急救医学 等基础学科
-
其他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专业
二、中医类别执业范围
中医类别医师可从事中医、民族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领域的执业活动,包括:
-
中医专业 (如针灸、推拿、中药学等)
-
民族医专业 (如蒙医、藏医、维医、傣医)
-
中西医结合专业 (含内科、外科、妇科等细分方向)
-
公共卫生类别专业 (如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
三、中西医结合执业范围
中西医结合执业范围在临床类别和中医类别基础上进行了细分,主要分为三个专业方向:
-
专业对应注册
-
专业1 :内科、妇产科、儿科、老年病科、急诊科、预防保健科、康复科、临床心理科等(除专业2、3外的其他临床专业)
-
专业2 :外科、骨伤科、皮肤科
-
专业3 :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
-
-
特殊执业范围
-
全科医学专业:需通过相应资格认证或培训
-
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的医师:可注册为专业1(不含全科医学)
-
四、执业范围注册要求
-
专业选择 :医师需根据自身专业背景和培训经历选择对应执业范围
-
变更注册 :中医类别医师从事针灸推拿等专项活动,无需变更注册
-
监督管理 :需遵守《执业医师法》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五、总结
中西医结合执业范围既包含传统中医、民族医领域,又融合了临床医学专业,形成了“临床+中医”的复合型执业体系。医师可根据自身资质和执业需求,在不同专业领域开展诊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