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瘦削是一种以肌肉体积明显减少和肌力显著下降为特征的病理状态,主要由肌肉组织萎缩或代谢异常引起。常见诱因包括神经损伤、营养不良、慢性疾病等,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甚至器官衰竭。
-
核心表现与危害
- 肌肉量快速流失:四肢或躯干肌肉肉眼可见变薄,伴随体重下降。
- 肌力减退:日常活动(如爬楼梯、提重物)明显吃力,严重时无法站立。
- 并发症风险:增加跌倒骨折概率,长期卧床可能引发肺炎或血栓。
-
主要病因分类
- 神经源性萎缩:中风、脊髓损伤等导致神经信号传导中断,肌肉“废用性萎缩”。
- 消耗性疾病:癌症、结核等慢性病加速肌肉蛋白分解,常见“恶病质”状态。
- 营养缺乏:蛋白质摄入不足或维生素D缺乏直接影响肌肉合成。
-
干预与管理要点
- 医学诊断:通过肌电图、血液检查(如肌酸激酶水平)明确病因。
- 康复训练:渐进式抗阻运动结合物理治疗刺激肌肉再生。
- 营养补充:高蛋白饮食(每日1.2-1.5g/kg体重)搭配支链氨基酸。
早期发现肌肉瘦削迹象应尽早就医,针对性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日常需关注肌肉状态变化,尤其慢性病患者或老年人建议定期进行肌力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