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泻是指粪便中含有过量未消化脂肪的情况,通常表现为大便油腻、恶臭、漂浮且难以冲净,主要由脂肪消化吸收障碍引起。 以下是关于脂肪泻的详细解析:
-
核心原因
- 胰腺疾病(如慢性胰腺炎、胰腺功能不全)导致脂肪酶分泌不足,无法分解食物中的脂肪。
- 肝胆问题(如胆汁淤积、肝硬化)影响胆汁分泌,使脂肪乳化困难。
- 小肠疾病(如乳糜泻、克罗恩病)损伤肠道黏膜,导致脂肪吸收障碍。
-
典型症状
- 大便特征:灰白色、油性光泽,常粘附马桶。
- 伴随症状:腹胀、体重下降、营养不良(如维生素A/D/E/K缺乏)。
-
诊断方式
- 粪便检测:72小时粪便脂肪定量是金标准(>7g/天可确诊)。
- 血液检查:排查胰腺酶、肝功能异常。
- 影像学检查:腹部CT或MRI评估胰腺/肠道结构异常。
-
应对措施
- 病因治疗:补充胰酶(如胰酶肠溶胶囊)、改善胆汁流动(熊去氧胆酸)。
- 饮食调整:低脂高蛋白饮食,选择中链脂肪酸(MCT)替代部分食用油。
- 营养支持: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及钙剂。
脂肪泻可能是严重疾病的信号,若持续超过1周或伴随消瘦,需及时就医排查。调整生活方式与针对性治疗可显著改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