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泻是消化系统功能异常的重要信号,最常提示胰腺疾病(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肝胆疾病(如胆道梗阻、肝硬化)或肠道吸收障碍(如乳糜泻、克罗恩病)。 其典型表现为粪便含未消化脂肪,呈油滴状、恶臭且漂浮水面,可能伴随体重下降和营养不良。
- 胰腺疾病:胰腺分泌的脂肪酶不足时,脂肪无法被分解吸收。慢性胰腺炎患者约30%会出现脂肪泻,而胰腺癌早期也可能以难以解释的脂肪泻为首发症状,尤其40岁以上人群需警惕。
- 肝胆疾病:胆汁负责乳化脂肪,若胆道梗阻(如胆结石、肿瘤)或肝炎导致胆汁分泌减少,脂肪消化受阻,粪便呈现陶土色或油脂样。
- 肠道病变:小肠黏膜损伤(如乳糜泻、感染)或淋巴管阻塞(如淋巴瘤)会直接影响脂肪吸收,常伴腹泻、腹胀。儿童需注意先天性消化酶缺陷或食物过敏。
- 全身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或硬皮病等代谢问题,可能通过干扰脂代谢间接引发脂肪泻。
若发现持续脂肪泻,应及时就医排查病因,避免延误治疗。调整饮食(低脂、易消化)和补充胰酶可能缓解症状,但根治需针对原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