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寒发热时应当立即测量体温,区分感染类型,并采取物理降温与药物联合的应对措施。关键处理原则包括避免捂汗加重高热、及时补充水分、合理使用退烧药,同时密切观察伴随症状以防重症。
分点处理建议:
-
体温监测与评估
体温超过38.5℃(儿童38℃)需干预。若寒战伴随持续高热(39℃以上)或意识模糊,提示可能为细菌感染或流感,需尽早就医。 -
物理降温优先
- 用温水(32-34℃)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忌用酒精或冰水。
- 穿透气衣物,保持室温22-25℃,避免过度包裹导致体温骤升。
-
药物选择与禁忌
- 成人可服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儿童需按体重计算剂量。
- 避免阿司匹林用于儿童(可能引发瑞氏综合征),服药间隔至少4-6小时。
-
补液与营养支持
每小时饮用200ml淡盐水或电解质饮料,发热期每日饮水量建议达2-3L。饮食以流质(粥、汤)为主,补充维生素C。 -
识别危险信号
出现皮疹、抽搐、呼吸困难、尿量减少等症状,或发热超过3天无缓解,需紧急送医排查脑膜炎、肺炎等并发症。
总结提示
多数凛寒发热由病毒感染引起,3-5天可自愈。正确处理核心是平衡降温速度与身体耐受性,切勿依赖退烧药掩盖病情。老人、孕妇、慢性病患者发热超过24小时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