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损害不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它是肾脏结构或功能长期受损的病理状态,会逐渐导致排泄、内分泌及代谢调节功能异常,且早期症状隐匿易被忽视。
-
核心机制与危害
慢性肾损害由糖尿病、高血压、免疫疾病等因素引发,表现为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等不可逆病变。随着肾功能下降,体内毒素堆积会导致水肿、贫血、电解质紊乱,甚至引发心血管并发症。 -
症状发展的阶段性
- 早期:可能仅有无症状蛋白尿或轻度疲劳,易被误认为亚健康。
- 中期:出现夜尿增多、血压升高、食欲减退等,肾功能已明显减退。
- 晚期:发展为尿毒症,需依赖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
-
高危人群与预防
糖尿病、高血压患者、肥胖人群及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者风险更高。定期检查尿常规、肾功能(如肌酐、GFR)是关键预防手段,同时需控制血压血糖、低盐低蛋白饮食。 -
治疗与管理原则
早期干预可延缓进展,包括ACEI/ARB类药物降压护肾、纠正贫血和钙磷代谢紊乱。终末期需肾脏替代治疗,但生活方式调整(如戒烟限酒)始终是基础。
肾脏健康需长期关注,尤其高危群体应每年筛查。一旦发现异常指标,及时就医可大幅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