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管坏死是急性肾损伤(AKI)的重要前兆,主要表现为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或死亡,常由缺血、毒素或药物等因素引发,可导致肾功能急剧下降,甚至发展为肾衰竭。
1. 核心诱因
- 缺血性损伤:严重脱水、大出血或休克时,肾脏血流不足,肾小管因缺氧坏死。
- 肾毒性物质:如抗生素(庆大霉素)、造影剂、重金属(汞)等直接损伤肾小管细胞。
- 感染或炎症:败血症、横纹肌溶解症等引发全身炎症反应,间接损害肾小管。
2. 典型症状
- 尿量异常:少尿(<400ml/天)或无尿(<100ml/天)是早期信号。
- 电解质紊乱:血钾升高、酸中毒提示肾小管排泌功能受损。
- 水肿与高血压:因水钠潴留出现下肢或眼睑水肿,血压可能骤升。
3. 高危人群
- 慢性病患者:糖尿病、高血压患者肾脏代偿能力差,更易进展为肾衰竭。
- 术后患者:大型手术(如心脏搭桥)后低血压或输血反应可能诱发。
- 老年人:肾小管修复能力下降,药物代谢慢,风险显著增加。
4. 关键干预措施
- 及时补液:纠正血容量不足,改善肾脏灌注。
- 停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某些化疗药物。
- 透析支持:严重病例需血液透析替代肾功能,争取细胞修复时间。
早期识别肾小管坏死至关重要,若出现不明原因尿量减少或肌酐升高,应立即就医评估肾功能,避免不可逆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