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颤阈值降低是心脏电活动异常的重要指标,可能预示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电解质紊乱等严重疾病,典型表现为室性心律失常(如室颤、室速)甚至猝死。 其核心机制与心肌缺血、离子通道异常及结构性心脏病密切相关,需通过心电图、电生理试验等及时诊断。
-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突然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引发早期后除极、折返现象等电生理紊乱,室颤阈值显著下降。95%的急性心梗患者可能因此突发室颤,需紧急干预。 -
心肌病(扩张型/肥厚型)
心肌结构异常(如纤维化、肥厚)破坏电传导稳定性,易诱发触发活动和折返性心律失常,室颤风险升高。遗传性心肌病更需警惕基因突变导致的阈值降低。 -
电解质紊乱
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直接影响心肌细胞复极,钾/镁离子浓度不足会加剧后除极,形成RonT型室早,进而触发室颤。 -
感染性心内膜炎与风心病
心脏瓣膜病变或血栓脱落可阻塞冠状动脉,继发心肌缺血;炎症反应也可能直接损伤心肌电活动,双重作用降低室颤阈值。 -
药物或医源性因素
抗心律失常药(如奎尼丁)、三环类抗抑郁药可能干扰离子通道功能;冠状动脉造影、PTCA术中的血管损伤或血栓栓塞亦为诱因。
若出现心悸、晕厥或不明原因抽搐,尤其合并冠心病史者,应立即排查室颤阈值降低。早期治疗原发病、纠正电解质失衡及避免诱因(如应激、酗酒)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