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颤阈值降低是指引发心室颤动所需的刺激能量减少,这意味着心脏更容易发生危险的室颤。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 心肌缺血:这是导致室颤阈值降低的重要原因。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血管狭窄,在这个基础上一旦有急性血栓形成,会致使冠状动脉突然阻塞,造成心肌供血不足,进而影响心肌细胞的正常功能,最终导致室颤阈值降低。尤其是在急性心肌梗塞时,室颤阈值会显著下降 ,若此时再有早搏出现,就极易诱发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心室颤动。冠状动脉痉挛、感染性心内膜炎、风心病和心肌病的血栓脱落,都可能阻塞冠状动脉,引发心肌缺血,降低室颤阈值。
- 电解质紊乱:比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情况,会使心肌兴奋性增高,这种异常的兴奋性增加了心律失常发生的风险,进而导致室颤阈值降低。
-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像抗心律失常药(例如奎尼丁)、部分精神类药物等,它们在体内发挥作用时,可能会干扰心肌正常的电生理特性,最终导致室颤阈值降低。
- 心脏结构异常:当心脏出现结构上的问题,如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会破坏心脏原本正常的结构和功能。这种结构与功能的双重受损,会对心脏的电活动产生不良影响,促使室颤阈值降低。
-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兴奋过度或者迷走神经张力降低,都可能干扰心脏正常的神经调节,对心脏电生理状态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导致室颤阈值降低。
室颤阈值降低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若发现相关迹象,应及时明确背后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