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颤阈值降低是指心脏更容易发生心室颤动(一种致命性心律失常)的病理状态,主要特点是心脏电活动紊乱导致心肌无法有效泵血。关键风险包括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药物副作用和遗传性心脏病,严重时可引发猝死。
-
病理机制
室颤阈值降低源于心肌细胞电生理异常。正常心脏依赖规律电信号收缩,当钾、钙等离子浓度失衡或心肌缺血损伤细胞膜稳定性时,动作电位传导紊乱,微小电刺激即可触发无序颤动。例如,低钾血症会延长心肌复极时间,增加折返环路风险。 -
常见诱因
- 心肌缺血:冠心病患者因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缺氧,局部酸中毒和自由基堆积破坏电传导。
- 电解质异常:血钾低于3.5mmol/L或镁缺乏会干扰钠钾泵功能,诱发早期后除极。
- 药物影响:奎尼丁、索他洛尔等抗心律失常药可能 paradoxically(矛盾性)降低阈值。
- 遗传因素: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基因突变导致离子通道缺陷。
-
临床表现与危害
患者可能突发晕厥、抽搐或呼吸停止,心电图显示QRS波消失代之以振幅不规则的颤动波。若不及时除颤,5分钟内脑缺氧不可逆,死亡率超90%。慢性心衰患者因心室重构更易反复发作。
预防需控制基础疾病,如纠正电解质、避免致心律失常药物,高危人群可植入ICD(心脏复律除颤器)。定期心电监测对早期识别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