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尿崩症是由于肾脏对尿液的浓缩功能出现障碍而导致的疾病,主要原因包括基因突变、药物影响、其他疾病引发,还有部分为特发性(原因不明)。具体如下:
- 基因突变:约 80% 的肾性尿崩症患者由基因突变所致。这些突变影响肾脏中负责重吸收水分的抗利尿激素受体(AVPR2)或水通道蛋白 2(AQP2)功能,使肾脏对水分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比如 X 连锁隐性(AVPV2 受体基因)遗传性肾性尿崩症,就是因为精氨酸加压素(AVP)的肾脏受体(AVPR2)基因发生突变,影响受体表达、配体结合及 G 蛋白偶联等功能,多数突变导致功能完全丧失,患者在婴儿期就发病 。
-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会干扰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进而引发肾性尿崩症。锂剂作为常见的情绪稳定剂,用于治疗躁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时,长期使用可导致肾性尿崩症,接受锂剂治疗者发生率高达 30%。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抗肿瘤药物(如环磷酰胺和顺铂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和吲哚美辛)等,会导致肾小管损伤,引起肾性尿崩症 。
- 其他疾病:一些疾病会损害肾脏功能,影响抗利尿激素作用或造成肾脏结构异常,从而引发肾性尿崩症。像自身免疫性疾病、淀粉样变性、骨髓瘤等,均在此列。
- 特发性:部分肾性尿崩症原因不明,被称为特发性肾性尿崩症 。一些患者为先天性,另一些发病年龄较晚,可能与一些药物或化学物质对集合管尚未被认识的毒性作用有关。
肾性尿崩症的病因较为复杂,若出现多尿、低渗尿等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以便明确病因,尽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