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尿崩症是一种因肾脏对抗利尿激素(ADH)无反应导致的罕见疾病,表现为持续多尿、极度口渴和低渗尿。关键特征包括:先天遗传或后天获得性病因、婴幼儿高发风险、易引发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需终身管理但无法根治。
-
核心机制
患者血浆ADH水平正常或偏高,但肾脏集合管对其不敏感,无法浓缩尿液,导致每天尿量可达3-10升,尿比重持续低于1.005。先天性患者多与X染色体基因突变(如AVPR2或AQP2缺陷)有关,男性症状更重;后天性常由慢性肾病、锂中毒、低钾血症等引发。 -
典型症状
- 多饮多尿:每日饮水量超5升,夜尿频繁,婴幼儿可能因无法表达口渴而突发高热、抽搐。
- 并发症:长期脱水可致高钠血症、智力发育迟缓;尿量过多可能引发膀胱扩张或肾积水。
-
诊断要点
通过禁水试验和加压素试验鉴别:肾性尿崩症患者禁水后尿渗透压仍低于300mOsm/kg,且注射ADH后无改善。需排除糖尿病、中枢性尿崩症等。 -
治疗与管理
- 补液限盐:优先补充低渗液体,限制钠和蛋白质摄入以减少尿液生成。
- 药物: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可 paradoxically 减少尿量,非甾体抗炎药辅助缓解症状。
- 遗传咨询:家族史患者需基因检测,女性携带者可能无症状但可遗传。
提示:若出现不明原因多尿、反复脱水,应及时排查。患者需严格监测血电解质,避免剧烈运动或高温环境加重脱水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