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样便是一种以稀水状排泄物为特征的异常排便现象,通常由急性胃肠炎、肠道菌群失调、病毒感染或慢性肠道疾病等引发,可能伴随腹痛、发热或脱水等症状,需根据病因针对性治疗。
- 急性胃肠炎:细菌或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霍乱弧菌)是常见诱因,表现为突发水样便、呕吐和腹痛。轻症可通过补液和益生菌缓解,细菌感染需抗生素治疗。
- 肠道菌群失调:长期滥用抗生素或饮食不当导致有益菌减少,引发腹泻和水样便。补充益生菌(如双歧杆菌)和调整饮食是关键。
- 肠易激综合征:精神压力或胃肠功能紊乱可能引发间歇性水样便,常与便秘交替出现。需改善生活习惯并配合药物调节。
- 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炎症导致结肠溃疡,黏液脓血便与水样便混合,需长期服用抗炎药或免疫抑制剂控制。
- 其他原因:食物中毒、寄生虫感染或药物副作用(如甘露醇)也可能导致水样便,需及时就医排查。
若水样便持续超过48小时或伴随、高热,应立即就医。日常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冷辛辣食物,腹泻期间优先选择流质饮食(如米汤、口服补液盐)以预防电解质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