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郑氏是明末清初以郑芝龙、郑成功父子为核心的东南沿海军事商业集团,他们从海盗起家发展为抗清势力,最终收复台湾并建立政权,成为台湾历史上首个汉人政权。郑氏家族以海上贸易起家,凭借强大水师控制东亚航线,郑成功更因驱逐荷兰殖民者被尊为民族英雄,其子孙统治台湾22年,推动汉文化在台扎根,直至1683年降清。
郑芝龙的海上霸权奠定家族根基。作为明末东南沿海最强大的武装海商首领,他通过垄断贸易、接受明朝招安积累实力,甚至短暂降清,但最终因反复无常被清廷处死。其子郑成功继承父亲军事与商业网络,以厦门、金门为基地坚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赐姓“朱”,人称“国姓爷”。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家族巅峰。1661年他率2.5万军队登陆台湾,经过9个月围困迫使荷兰总督揆一投降,将台湾改称“东都”,设立承天府并推行屯田制。这一壮举不仅终结荷兰38年殖民统治,更将台湾首次纳入中国有效管辖,但他在收复台湾仅一年后猝逝,年仅39岁。
郑经延续开发台湾的治理。郑成功长子郑经继位后,将“东都”改为“东宁”,升县为州,引进大陆科举制度并兴建台湾首座孔子庙。他通过屯垦扩大耕地至54万亩,人口增至近20万,同时与英国、日本保持贸易,但后期因三藩之乱西征失败,被迫退守台湾。
郑克塽降清标志时代终结。12岁继位的郑克塽因权臣内斗无力执政,1683年在清军攻占澎湖后投降,郑氏政权22年统治结束。清廷将郑氏家族编入八旗,但郑氏开发的行政体系、文教制度为清代治台奠定基础,其反清复明事迹更成为东亚文化中的抗争象征。
这段历史展现了海洋势力对大陆政局的最后一次冲击,也见证了台湾从边陲荒岛迈向汉文化核心区的转折。郑氏家族兼具海盗的冒险精神与儒家的忠义观念,其经营使台湾首次形成系统的汉人社会结构,深刻影响了后续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