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化造粒和滚筒造粒是两种不同的复合肥生产工艺,它们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 工艺原理 :
-
氨化造粒 :通过管道喷浆成粒,将氮肥与氨反应生成氨化铵,再与其他肥料成分混合后喷浆成粒。这种工艺能够实现高氮含量,且颗粒均匀、色泽光亮、质量稳定、易溶解和被作物吸收。
-
滚筒造粒 :将氮肥、磷肥、钾肥和填充料搅拌均匀后,在滚筒内滚动成颗粒。这是一种物理合成方式,工艺简单,可以生产各种规格的产品,但养分混合不够均匀,水溶率和利用率偏低,易流失。
- 养分含量 :
-
氨化造粒 :生产的复合肥氮含量高可超过14%,水溶磷高可达95%以上,肥效好。
-
滚筒造粒 :氮含量较低,通常在12%左右,水溶磷约80%,利用率不如氨化造粒的产品。
- 颗粒性状 :
-
氨化造粒 :颗粒外形不规则,抗结块能力强,色泽光亮,质量稳定,易溶解和被作物吸收。
-
滚筒造粒 :颗粒圆滑,原料质量参差不齐,效果不同,水溶率和利用率偏低,易流失。
- 适用作物和场景 :
-
氨化造粒 :适合需要高氮高磷的作物,尤其是生长期较长的作物,肥效期介于滚筒和转鼓喷浆之间,利用律优于喷浆,而低于高塔造粒。
-
滚筒造粒 :适用于干旱年间针对生长期较短的作物追肥,肥效快,但易流失,不适合做生长期长的作物基肥。
- 其他特点 :
-
氨化造粒 :可以生产高氮高钾等含量自由调节的复合肥,适合配方施肥,国内以中阿最早。
-
滚筒造粒 :工艺简单,易于操作,但容易出现养分含量不足的情况,颜色不是很白,颗粒不是很均匀。
建议
选择哪种造粒工艺取决于具体的需求和作物类型。如果需要高氮高磷的复合肥,且适用于生长期较长的作物,氨化造粒是更好的选择。如果需要快速追肥,且作物生长期较短,滚筒造粒可能更适合。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结合两种工艺的优势,进行配方施肥,以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