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LCM)是一种由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下是关于该疾病的详细介绍:
-
病原体:
- LCMV属于RNA病毒,在病毒分类学上属于沙拉病毒属(Arenavirus)。病毒大小约为40~60nm,其形态结构呈圆形,有囊膜,核衣壳呈螺旋对称,内部基因组为分节段的单负链RNA。
- 本病毒十分不稳定,在乙醚、pH7以下均易被破坏,56℃1小时可被杀灭,但在室温下,病毒在脑组织混悬液中也不稳定,在50%甘油、-70℃可长期保存。
-
传播途径:
- 啮齿类动物是LCMV的天然宿主,常见的如宠物鼠、仓鼠等都是它的天然携带者。
- 人类主要通过接触被病毒感染的动物及其排泄物、分泌物,或吸入被污染的尘埃等而受感染。
-
临床表现:
- 流感样全身症状:起病急,发热可达39℃以上,伴有寒战、背痛、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咽痛、咳嗽、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 脑膜炎症状:可在“流感样”症状后出现,也可直接以脑膜炎症开始,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颈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 脑膜脑炎症状:严重者病变可波及脑脊髓实质,出现脑膜脑炎的表现,如个性改变、谵妄、嗜睡、昏迷、惊厥、瘫痪、精神失常等,部分病例可能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
诊断方法:
- 病毒分离与鉴定:急性发热期可从患者血液或脑脊液中分离到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
- 血清学试验:多采用补体结合试验、ELISA试验等检测病毒抗体,其中免疫荧光技术在病程早期便可检出抗体,是一种快速而灵敏的诊断方法。
- 脑脊液检查:外观正常,压力正常或稍有上升,细胞数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含量稍低,蛋白质常可达1g/L左右,氯化物正常。
-
治疗预后:
- 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严重头痛、颅内压较高者可应用甘露醇等脱水剂处理。
- 本病是自限性的疾病,预后良好,绝大部分患者能完全恢复,脑膜炎的患者恢复较慢,可迁延数周、数月之久,一般没有明显的后遗症,个别严重患者,可有持续性头痛、眩晕、疲乏、记忆力障碍等后遗症状,偶尔亦有死亡者。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是一种由特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尽管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手段,但大多数患者能够自愈且预后良好。及时诊断和适当的对症治疗对缓解症状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