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毒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ETEC)是由产肠毒素的大肠埃希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水样腹泻、腹部痉挛、恶心呕吐,极少发热,病程通常4-7天。它是全球“旅游者腹泻”的主要病因,也是小儿腹泻的第二大病原体,严重时可导致霍乱样脱水甚至死亡,但多数病例具有自限性。
-
病因与传播
病原体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或接触传播,需摄入-个细菌才致病。其产生的肠毒素分为不耐热型(LT)和耐热型(ST),分别刺激肠道细胞分泌或,引发大量水样腹泻。 -
典型症状
潜伏期0.5-7天,症状包括水样便(重症者每日可达9000ml)、腹痛、寒战、头痛,成人症状更重。儿童感染多为ST型,易导致电解质紊乱。 -
治疗与预防
轻症无需抗生素,补液纠正脱水是关键,首选口服补液盐(ORS);重症需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如诺氟沙星)。避免生食、饮用煮沸水可有效预防。 -
高危人群与流行
旅行者、儿童及免疫力低下者易感,在孟加拉国等地区占腹泻病例的30%-60%。1982年中国首次报道该病。
提示:若出现持续水泻伴脱水症状,需及时就医,避免自行使用止泻药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