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毒性大肠埃希杆菌(ETEC)感染的主要病因是摄入被产肠毒素菌株污染的食物或水,其致病性源于细菌产生的热稳定性毒素(ST)和热不稳定性毒素(LT)。儿童、旅行者及卫生条件差地区人群为高发群体,感染后表现为水样腹泻和脱水,严重时可威胁生命。
1. 细菌特性与毒素作用
ETEC通过黏附因子定植于小肠上皮,分泌ST和LT毒素破坏肠道电解质平衡。ST激活鸟苷酸环化酶,导致细胞内cGMP升高,抑制钠离子吸收;LT则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增加cAMP水平,刺激氯离子分泌。这种双重机制引发大量水分流失,形成特征性水样便。
2. 传播途径与感染源
- 食物链污染:未煮熟肉类、生乳、被污染蔬果是主要载体,尤其在卫生设施薄弱的地区。
- 水源传播:粪便污染饮用水或娱乐用水(如游泳池)可导致暴发流行。
- 人际接触:护理人员或食品加工者的手部卫生不良可能造成交叉感染。
3. 宿主易感性差异
- 免疫状态:婴幼儿因肠道免疫系统未成熟,更易出现重症;旅行者缺乏地域性免疫抗体,感染风险增加。
- 基因因素:部分人群小肠上皮细胞表面受体表达量高,细菌定植效率提升。
- 基础疾病:艾滋病、营养不良等免疫抑制状态会加剧感染程度。
4. 环境与行为诱因
- 卫生基础设施落后:缺乏污水处理系统地区,细菌通过粪口途径持续传播。
- 季节相关性:热带雨季洪水频发,加剧水源污染;夏季食物保存不当促进细菌增殖。
- 饮食习惯:生食文化(如沙拉、刺身)直接增加摄入风险。
5. 预防控制核心策略
- 个人防护:饭前便后规范洗手,旅行时饮用瓶装水或煮沸水。
- 食品处理:肉类烹调至75℃以上,生熟砧板分开使用。
- 公共卫生:推广厕所改造项目,加强污水净化处理。
- 医学干预:开发针对菌毛抗原的疫苗(如rCTB疫苗),感染后及时补液防止脱水。
ETEC感染的病因链环环相扣,从细菌产毒机制到环境传播缺一不可。加强食品监管链、改善卫生设施、提高高危人群防护意识是阻断传播的关键。出现持续腹泻伴呕吐时,需立即就医进行病原学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