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机制
- 病因不明:多数病例无明确诱因,部分可能与亚临床型心肌炎、交感-副交感神经失衡或遗传因素相关。
- 电生理机制:可能与浦肯野纤维网微折返或触发活动有关。
2. 临床表现
- 症状轻重不一:
- 轻度:突发突止的心悸、心前区不适,不伴晕厥或休克。
- 重度:持续性发作时可出现胸闷、头晕,甚至晕厥、休克及心功能衰竭。
- 诱因: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常为诱发因素。
3. 检查与诊断
- 心电图特征:
- QRS波增宽(时限≥0.09秒),形态呈右束支阻滞或左束支阻滞伴电轴偏移。
- 可见房室分离、心室夺获或室性融合波。
- 其他检查:心肌酶、心脏超声等通常无异常,用于排除器质性心脏病。
4. 治疗与预后
- 急性发作期:
- 药物终止:维拉帕米、腺苷或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可能有效。
- 电复律: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需紧急电复律。
- 长期管理:
- 射频消融术:对于反复发作或药物无效者,射频消融是根治首选,成功率可达95%以上。
- 预后: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需警惕发展为心室颤动的风险。
5. 注意事项
- 避免诱因:减少剧烈运动、情绪波动及感染。
- 定期随访:即使无症状,也需定期进行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
若患儿出现持续心悸、晕厥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