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期前收缩,又称小儿早搏,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不具有传染性。
病因
小儿期前收缩的病因可以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 生理性:多见于健康小儿或无器质性心脏病者,由于过劳、精神紧张等引起。
- 病理性:最多见于病毒性心肌炎、心脏外科术后及各种严重感染。
症状
生理性早搏多无明显症状,病理性早搏患儿可有心悸,心前区不适,心跳不规则或感到胸前撞击,心脏突然下沉或停顿。
检查
- 常规检查:血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检查,如血钾、钙、镁、pH值等;血沉,抗“O”,心肌酶谱,免疫球蛋白等。
-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期前收缩的主要依据,可以区分房性、交界性及室性期前收缩。
- X线和B超检查:常规进行,以了解心脏结构及功能。
- 运动试验:观察运动后室性期前收缩的变化情况。
- 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腔大小,室壁及瓣膜情况,心功能改变。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心电图检查可以作出诊断。
治疗
必须针对基本病因治疗原发病。对无器质性心脏病者,若早搏次数不多,无自觉症状,或早搏虽频发呈联律性,但形态一致,活动后减少或消失则不需用药治疗。对于病理性早搏,有自觉症状、心电图上呈多源性者,则应予以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预防
健康小儿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劳、精神过度紧张等,以预防期前收缩的发生。积极预防先心病;防治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积极治疗原发病。
小儿期前收缩不具有传染性,它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生理因素和病理因素。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