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直接损伤:颈部受到外力撞击(如车祸、坠落等)时,颈内动脉内膜受损,引发炎症、渗血及血栓形成。
- 间接损伤:颈部过度后仰或侧屈可能导致颈内动脉在颈椎横突处受压,形成血栓并蔓延至脑部供血区域。
- 其他因素:血管活性物质失调、血液高凝状态及血管痉挛会加重脑缺血。
2. 临床表现
- 轻度症状:短暂性脑缺血(如头晕、头痛、一过性肢体无力)。
- 重度症状:脑梗死表现,包括偏瘫、失语、视力下降、癫痫,甚至昏迷或死亡。
- 延迟发病:部分患者伤后1-2天症状突然加重,需警惕血管闭塞进展。
3. 诊断方法
- 影像学检查:
- 脑血管造影:直接显示闭塞部位及程度,是诊断的“金标准”。
- CT/MRI:检测脑缺血或梗死区域,MRI对早期病变更敏感。
- 超声/多普勒:评估血流速度及血管狭窄情况。
4. 治疗与预后
- 药物治疗:抗凝(如肝素、华法林)或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用于控制血栓。
- 手术治疗:
- 急性期(发病12-24小时内):优先选择血栓剥除术或血管再通术。
- 慢性闭塞:可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支架植入术。
- 预后:及时治疗可改善预后,但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脑梗死、脑疝,死亡率高达28%-75%,存活者致残率约50%。
5. 预防与注意事项
- 高危人群:交通事故伤者、颈部外伤史患者需密切观察神经症状。
- 控制危险因素: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避免吸烟。
若出现颈部外伤后突发神经功能障碍(如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应立即就医,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并启动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