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与发病机制
- 成虫特征:成虫体长25-40mm,宽1mm,头节有吻突和20-30个头钩,妊娠节片内含大量虫卵(80-200个)。虫卵无色透明,椭圆形,壳薄且带有细丝。
- 感染途径:人或鼠吞食含虫卵的食物或水后,虫卵在肠道内孵化,约1个月发育为成虫。蚤类、甲虫等可作为中间宿主。
- 致病机制:成虫和幼虫的机械刺激及代谢产物毒素会引发肠黏膜炎症、坏死、溃疡,并可能导致免疫反应(如IgA、IgG等抗体升高)。
症状表现
- 常见症状:轻者无症状,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减退、头痛、头晕、失眠等,儿童可能出现发育迟缓。
- 严重并发症:大量虫体感染可导致肠梗阻、肠穿孔、阑尾炎,甚至神经系统症状(如抽搐、昏迷)。
诊断方法
- 粪便检查:通过玻纸拭抹法或漂浮法检测虫卵或妊娠节片。
- 血象检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可能略增多。
治疗与预防
- 药物治疗:
- 首选药物:吡喹酮(15-25mg/kg,顿服,疗效达98.5%)。
- 其他药物:甲苯达唑(300mg/次,每日2次)、氯硝柳胺(2g/日,分2次服)等,需连续治疗3-5天。
- 手术治疗:并发肠梗阻、阑尾炎时需手术干预。
- 预防措施:
- 加强环境卫生,灭鼠灭虫。
- 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避免生食肉类。
- 加强肉类检疫,禁止出售含囊尾蚴的肉类。
中医治疗
中医以驱虫和调理脾胃为主,常用槟榔煎剂、雷丸等单味药,或联合用药(如槟榔+南瓜子)促进虫体排出。
短膜壳绦虫病通过有效治疗可完全康复,但需注意预防重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