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膜壳绦虫病又称微小膜壳绦虫病,是由短膜壳绦虫感染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病。以下是关于短膜壳绦虫病的详细介绍:
- 病因:由短膜壳绦虫感染引起。该虫主要寄生于鼠类,也可寄生于人体小肠。人感染主要是误食虫卵或含有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昆虫,如蚤类及其幼虫、面粉甲虫和拟谷盗等。自体重复感染可造成顽固性寄生。
-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虫卵污染食物或水源,人经口吞食后被感染。人群普遍易感,男性多于女性,儿童患者较多,尤其是 5-10 岁儿童发病率较高。
- 临床表现:潜伏期约为 1 个月,感染轻者一般无症状。感染严重者,特别是儿童,常有头晕、头痛、失眠、烦躁易激动、腹痛、腹泻、恶心、食欲下降、消瘦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癫痫、视力障碍、平衡失调等症状。少数患者可发生眼、鼻、肛门和皮肤瘙痒或荨麻疹。
- 并发症:短膜壳绦虫长时间寄生于人体内,可出现胃肠功能紊乱、肠梗阻、肠扭转和营养不良等并发症。
- 诊断方法:从患者粪便中查到虫卵或孕节为确诊依据。采用水洗沉淀法、浮聚浓集法、饱和盐水浮聚法、自然沉淀法等可增加检出虫卵的机会。服用驱虫药后收集 24 小时全部粪便,通过拣虫法、淘虫法及冲洗过筛法对孕节及成虫进行收集,再用肉眼及显微镜进行观察,也有助于诊断。
- 治疗与预后:应及早进行驱虫治疗,常用药物有吡喹酮、阿苯达唑等。一般患者经过驱虫治疗后,预后良好。
- 预防措施:加强灭鼠;注意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保持食物、饮水、餐具清洁;避免食用生冷食物,防止误食被虫卵污染的食物或中间宿主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