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铍中毒
- 症状:短时间吸入高浓度铍化合物后,会出现发热(39-40℃)、寒战、头痛、乏力、咳嗽、胸痛等类似流感的症状,严重时可能引发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表现为呼吸困难、咯血痰等。
- 潜伏期:通常为3-6小时,但可短至数分钟或长达数月。
- 其他损害:可能伴随接触性皮炎、皮肤溃疡,或肝损伤(如黄疸、消化道症状)。
二、慢性铍中毒
- 病程:长期低浓度接触铍化合物(如数年甚至数十年)后发病,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乏力、消瘦、胸闷、咳嗽,后期可出现肺气肿、肺心病及呼吸衰竭。
- 特征病变:肺部形成非干酪性肉芽肿,导致纤维化和肺功能减退,X线检查可见弥漫性颗粒阴影或网状结构。
- 皮肤损害:常见接触性皮炎、溃疡,多见于手、前臂等易接触部位。
三、其他危害
- 致癌性:动物实验显示铍可诱发骨肉瘤、肺癌等,但人类致癌性尚未完全证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其列为2A类可能致癌物。
- 免疫反应:铍可激活免疫系统引发过敏,长期接触即使低于职业限值也可能致病。
四、治疗与预防
- 治疗:急性中毒需立即脱离环境、吸氧、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控制炎症;慢性中毒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必要时手术处理皮肤病变。
- 预防:加强职业防护,避免吸入铍粉尘,定期体检监测肺功能。
铍中毒具有潜伏期长、病程渐进的特点,需早期识别和规范治疗以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