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肠炎是由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感染病。以下是具体介绍:
- 发病机制:该菌具有侵袭性,进入肠道后,会黏附在回肠下端、盲肠及结肠黏膜,继而侵袭到固有层并引起炎症,形成浅表溃疡,集合淋巴结肿大和肠系膜淋巴结炎。其产生的耐热肠毒素会抑制上皮细胞对 Na + 和水的吸收,从而引起腹泻。若机体抵抗力下降,此菌可进入血流引起败血症和迁徙性病灶。该菌还可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 流行特点:人群普遍易感,15 岁以下儿童多发。多为散发,冬春发病较多见。该病菌能在冷藏温度下生长,保存在 4℃冰箱中的食品更具传染性。
- 临床表现
- 小肠结肠炎:约 2/3 病例表现为此型,潜伏期 4-10 天。急起发热、腹痛和腹泻,水样稀便,可带黏液,偶见脓血,少数有呕吐。病程一般数天,可长达 1-2 周。
- 末端回肠炎:病变以末端回肠、阑尾和肠系膜淋巴结炎症为主。临床特点是突然发热、右下腹痛或压痛,可伴腹泻。
- 败血症:多见于老人或机体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持续高热、肝脾肿大,头痛、腹痛,但不一定伴有腹泻。部分病人有身体其他部位迁徙性脓肿病变。
- 变态反应性病变:10%-30% 成人小肠结肠炎病例可继发关节炎。在急性腹泻数天后出现多个关节疼痛,甚至肿胀。还可并发结节性红斑、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动脉炎、溶血性贫血和肾小球肾炎等。
- 检查方法
- 血常规和血沉检查:末梢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多,血沉常加快。
- 粪便检查:大便镜检可见白细胞和红细胞。
- 病原学检查:从病变部位留取标本如大便、血、肠系膜淋巴结等,均可分离出耶尔森菌。
- 血清学检查:恢复期血清凝集试验较急性期效价呈 4 倍以上增长,或滴度 1∶160 以上有诊断意义。血清抗耶尔森菌外膜蛋白 IgA、IgG 检测较凝集试验特异性更强。
- 治疗原则:肠道感染一般为自限性,病情较轻者仅需对症处理,可不用抗菌药物治疗。病情严重,特别是有肠道外感染者,应予以抗菌药物治疗,一般选用喹诺酮类或者三代头孢类抗生素。
- 预后情况:部分轻症者可自愈,也可能转为慢性。一般情况下,经过早期诊断和治疗后,一般预后好。有严重基础疾病合并败血症者,病死率可达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