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腔液体渗病是由胆汁、胰液、淋巴液等异常渗入腹膜后间隙引发的疾病。该病以液体在腹膜后腔异常积聚为特征,多与感染、创伤、肿瘤等因素相关。以下从定义、病因、症状及诊疗等方面综合说明:
1. 定义与发病机制
腹膜后腔是位于腹膜后的潜在腔隙,包含重要器官和组织。当胆汁、胰液、十二指肠液、淋巴液或尿液因病理因素渗入此腔隙时,即称为腹膜后腔液体渗病。液体渗出可能因炎症、创伤或结构破坏导致局部液体平衡失调,进而引发压迫或全身反应。
2. 常见病因
- 感染:腹膜后脓肿或炎症可增加炎性渗出。
- 创伤或手术:腹部外伤或手术损伤血管、淋巴管,造成血液或淋巴液渗漏。
- 肿瘤:腹膜后肿瘤压迫或破坏组织结构,导致液体渗漏。
- 全身性疾病:如低蛋白血症、心功能不全等影响体液代谢。
3. 典型症状
- 疼痛:多为腰部或下腹部钝痛,可随体位改变加重或减轻。
- 腹胀及消化异常:积液压迫肠道引发腹胀、恶心、呕吐,严重时导致肠梗阻。
- 全身症状: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可能与感染或慢性消耗有关。
- 伴随体征:部分患者出现腰腹部皮肤青紫(如Turner征、Cullen征),提示血性渗出。
4. 诊断与治疗
- 诊断:结合病史、影像学检查(超声、CT或MRI)及穿刺液分析明确病因。
- 治疗:需针对病因,如抗感染、手术修复创伤或引流积液,严重者需处理休克等并发症。
该病症状轻重不一,早期诊治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