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与分类
- 包涵体肌炎
属于慢性炎症性肌病,以肌肉内出现特征性包涵体(管状细丝结构)为病理标志,主要表现为对称性肌无力、肌萎缩,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 - 遗传性包涵体肌病
属于非炎症性慢性肌病,由基因突变引起,呈家族聚集性,通常在40岁前发病,临床表现与包涵体肌炎相似但无炎症细胞浸润。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
包涵体肌炎
- 病因:可能与免疫异常(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病毒感染(如HIV)、遗传易感性、线粒体异常(如mtDNA缺失)等有关。
- 机制: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肌肉细胞,导致炎症和肌纤维变性。
-
遗传性包涵体肌病
- 病因:由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基因突变(如VCP、MYH7等基因)导致蛋白质代谢异常,形成包涵体。
- 机制:基因突变影响肌纤维正常功能,引发进行性肌肉损伤。
三、临床表现
-
共同症状
- 肌无力:早期表现为手部精细动作困难(如系扣、写字),逐渐累及四肢近端和远端肌肉,严重时需依赖轮椅。
- 肌萎缩:肌肉体积减少,常见于股四头肌、肱二头肌等。
- 吞咽困难:咽喉肌受累导致进食呛咳、声音嘶哑。
-
差异
- 包涵体肌炎:多见于男性,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可伴关节痛或雷诺现象。
- 遗传性包涵体肌病:家族史明显,儿童期或青少年期起病,部分类型可伴脊柱侧弯或代谢异常。
四、诊断方法
- 实验室检查
- 肌酶(CK)正常或轻度升高,免疫学指标多无异常。
- 影像学与病理
- 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
- 肌肉活检:发现包涵体是确诊关键,免疫组化可鉴别炎症类型。
- 基因检测
- 遗传性包涵体肌病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认致病突变。
五、治疗与预后
- 治疗
- 对症支持:康复训练改善肌肉功能,营养支持延缓病情。
- 药物: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对包涵体肌炎效果有限,遗传性病例尚无有效疗法。
- 预后
- 疾病呈进行性加重,多数患者后期需辅助工具生活,呼吸衰竭、吞咽困难是主要死因。
总结
两者均以肌肉包涵体为特征,但包涵体肌炎与免疫异常相关,而遗传性包涵体肌病由基因突变引起。早期诊断结合病理和基因检测可改善管理,但预后普遍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