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传播
- 病原体:疟原虫(如间日疟、恶性疟等)通过蚊虫叮咬(中华按蚊为主)传播,少数因输血或母婴传播。
- 高危人群:儿童、孕妇、疟疾流行区居民及输入感染血液者风险较高。
2. 典型症状
- 全身症状:周期性寒战、高热(可达40℃以上)、大汗,伴头痛、乏力。
- 呼吸系统症状:
- 哮喘型:咳嗽、气急、哮喘,与疟疾发作周期一致。
- 肺炎型:高热、咯血、胸痛,易误诊为细菌性肺炎。
- 肺水肿型(恶性疟常见):严重呼吸困难、泡沫样痰,皮肤发绀。
- 支气管炎型:持续咳嗽、咳痰,活动后气喘。
3. 诊断依据
- 流行病学史:近期前往疟疾高发区或输血史。
- 实验室检查:血/骨髓涂片发现疟原虫可确诊。
- 影像学:X线胸片显示肺纹理增强、斑片状阴影或肺水肿特征。
4. 治疗原则
- 抗疟治疗:首选青蒿素类药物(如青蒿素片、双氢青蒿素),联合氯喹或奎宁。
- 对症处理:退热(物理降温或药物)、止咳(右美沙芬)、平喘(沙丁胺醇气雾剂),重症需吸氧或糖皮质激素。
- 并发症管理: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需机械通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需抗凝治疗。
5. 预防措施
- 疟疾流行区需使用蚊帐、驱蚊剂,避免蚊虫叮咬。
- 输入血液制品前严格筛查疟原虫。
若出现周期性发热伴呼吸困难,尤其有疟疾暴露史者,应及时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