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疟疾病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肺部疾病,主要病因及相关因素如下:
- 感染源:现症疟疾患者及带虫者是肺疟疾病的传染源。
- 传播途径
- 蚊虫叮咬:国内主要由中华按蚊、雷氏按蚊嗜人亚种、微小按蚊及大劣按蚊等 4 种按蚊传播,其中主要是中华按蚊。当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疟原虫会进入人体引发感染。
- 血液传播:健康者输入带有疟原虫的血液,或者与疟疾患者共用注射器,可能感染疟原虫,进而引发肺疟疾病。
- 母婴传播:携带疟原虫的孕妇可通过胎盘将疟原虫传播给胎儿,导致新生儿患有先天性疟疾及肺疟疾病。
- 发病机制
- 微血管阻塞:死于恶性疟疾患者的内脏毛细血管常被含有大量疟原虫的红细胞及含有疟色素的巨噬细胞所阻塞,致肺充血、水肿、灶性出血等,肺微循环障碍,肺功能受损。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疟原虫的寄生繁殖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释放红细胞凝血激酶及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板集聚,FDP 增多,促进血管内凝血。
- 炎症:疟原虫产生的可溶性细胞毒物质释放入血,使血液中激肽原酶、激肽类及组胺浓度增高,加上患者细胞内线粒体的呼吸和磷酸化作用受障碍,导致肺小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现肺水肿。疟原虫抗原与体内相关抗体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肺泡、支气管壁,会引起非特异性炎症反应。
身体抵抗力下降,如因过度劳累、受凉、长期使用免疫制剂、存在免疫缺陷疾病等因素,以及气候变化导致蚊子繁殖和疟疾流行环境条件变化,都可能增加疟原虫感染的风险,诱发肺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