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食管炎是由药物引起的食管黏膜损伤,其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药物因素
- 刺激性药物:一些药物本身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如抗生素(多西环素、四环素等)、抗肿瘤药物(博来霉素、阿霉素等)、氯化钾、铁剂、奎尼丁、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这些药物在食管内停留时,可直接刺激食管黏膜,导致食管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
- 药物剂型:药物的剂型也可能与药物性食管炎的发生有关。例如,胶囊剂在食管内停留时间相对较长,容易附着在食管黏膜上,释放药物后对食管黏膜产生刺激。一些缓释片或肠溶片,由于其特殊的制剂工艺,可能在食管内溶解不完全,也会增加食管黏膜损伤的风险。
- 食管自身因素
- 食管动力异常:食管的正常蠕动和排空功能对于防止药物在食管内停留至关重要。当食管动力出现异常时,如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障碍、食管蠕动减弱或消失等,药物容易在食管内滞留,延长药物与食管黏膜的接触时间,从而增加药物性食管炎的发生几率。
- 食管解剖结构异常:某些食管解剖结构异常,如食管狭窄、食管憩室、食管蹼等,可导致食管局部管腔狭窄或引流不畅,使药物更容易在这些部位积聚,损伤食管黏膜。
- 患者自身因素
- 服药方式不当:服药时饮水量过少、服药后立即卧床休息或卧位服药等不良服药习惯,会使药物在食管内停留时间延长,不能及时进入胃部,从而增加药物对食管黏膜的刺激。
- 特殊人群:老年人由于食管蠕动功能减退,食管清除能力下降,药物在食管内停留时间相对较长,更容易发生药物性食管炎。患有糖尿病、硬皮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常伴有食管神经或肌肉功能障碍,也增加了药物性食管炎的发病风险。
药物性食管炎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使用可能引起食管损伤的药物时,应注意正确的服药方法,如用足量的水送服、服药后保持直立位一段时间等,以减少药物性食管炎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