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病因
药物性食管炎是由于服药方法不当(如卧位服药、饮水不足)或食管本身存在狭窄、运动障碍等问题,导致药物在食管内滞留时间过长,引发黏膜炎症或溃疡。常见致病药物包括抗生素(如四环素、多西环素)、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铁剂、双膦酸盐类(如阿仑膦酸钠)等。
2. 高危因素
- 服药习惯:干吞药物、服药后立即平卧、饮水不足等易使药物滞留食管。
- 食管异常:食管狭窄、胃食管反流、食管运动障碍等疾病会增加发病风险。
- 年龄与疾病:老年人、唾液分泌减少(如干燥综合征)或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者更易患病。
3. 典型症状
- 疼痛:胸骨后持续性烧灼痛,可能放射至颈部或背部,服药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
- 吞咽困难:食管黏膜充血、糜烂或溃疡导致吞咽疼痛、固体食物嵌顿。
- 其他症状:低热、呕血、黑便等,严重时可引发消化道大出血。
4. 诊断与治疗
- 诊断:结合服药史、胸骨后疼痛等症状,通过内镜检查(可见黏膜红斑、糜烂、溃疡)或X线钡餐检查确诊。
- 治疗:
- 立即停用致病药物,改用液体剂型或肠外给药。
- 使用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或抑酸药(如奥美拉唑)缓解症状。
- 严重者需食管扩张术或手术修复。
5. 预防措施
- 正确服药:站立或坐姿服药,服药后避免立即平卧,至少饮水100-200ml。
- 药物选择:优先选择胶囊剂型(较片剂更易吞服),避免睡前服药。
- 高危人群:老年人或食管异常者需特别注意服药方式,必要时咨询医生。
若出现服药后胸痛、吞咽困难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