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分类
-
原发性肾性失镁
由遗传因素引起,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分为两型:- 近端型:单纯性肾小管重吸收镁障碍,常伴氨基酸尿。
- 远端型:镁吸收障碍伴钾转运异常,导致低钾血症。
-
继发性肾性失镁
由其他疾病或因素引发,常见原因包括:- 肾脏疾病:如肾小管酸中毒、Bartter综合征、肾功能衰竭等。
- 肾外疾病: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高钙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酒精中毒等。
- 药物影响:利尿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强心苷等。
2.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
- 神经肌肉症状:肌肉纤颤、手足搐搦、抽风、步态不稳、精神异常等。
- 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乏力。
- 心血管症状: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低血压,严重时可致心脏骤停。
- 实验室检查:
- 血镁降低(<0.75 mmol/L),尿镁排出增多(>4 mmol/L)。
- 常伴低钾、低钙血症及代谢性碱中毒。
3. 诊断与鉴别
- 诊断依据:
- 家族史(原发性)或原发疾病史(继发性)。
- 典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低镁、尿镁增多)。
- 鉴别诊断:
需排除肠吸收障碍、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其他电解质紊乱(如Bartter综合征)等。
4. 治疗与预后
- 治疗原则:
- 补充镁盐:轻症口服门冬氨酸钾镁、硫酸镁等;重症需静脉滴注硫酸镁,需监测血镁浓度以防过量。
- 纠正电解质紊乱:同时补钾、补钙。
- 治疗原发病:如控制醛固酮增多症、戒酒、停用相关药物等。
- 预后:
- 早期发现并及时补镁可改善症状,预后较好。
- 严重低镁血症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危及生命。
5. 预防与日常管理
- 遗传性患者:无有效预防措施,需定期监测血镁。
- 继发性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使用利尿剂、酒精等诱因。
- 饮食建议:多摄入富含镁的食物(如香蕉、坚果、绿叶蔬菜)。
若出现肌肉震颤、抽搐或心律异常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排查肾性失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