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肾淀粉样变性是一种少见的肾脏疾病,以下是关于该疾病的详细介绍:
-
病因
- 原发性因素:病因尚不明确,有报道认为继发者可能与变态反应有关;原发病例有发病家族史,为显性或隐性遗传病。
- 继发性因素:常继发于慢性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及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
-
临床表现
- 肾脏表现
- 临床前期:患者无自觉症状及体征,化验结果正常,仅在肾活检时可发现病变,此阶段可持续5至6年。
- 蛋白尿期:蛋白尿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半数以上者主要为大分子量、低选择性蛋白尿,数量因人而异,且尿蛋白的多少与肾活检时淀粉样蛋白沉积范围并无相关性。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无症状性蛋白尿,持续数年之久。镜下血尿和细胞管型少见,高血压的发生率较低,但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明显增高。
- 肾病综合征期: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及水肿,高脂血症比较少见,少数仅有长期少量蛋白尿。肾静脉血栓是常见并发症,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差。
- 尿毒症期:由肾病综合征发展而来,出现进行性肾功能减退,多达半数患者有氮质血症,重症死于尿毒症。肾小管及肾间质偶可受累,表现为多尿,甚至呈尿崩症表现,少数病例有肾性糖尿、肾小管酸中毒及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
- 肾外表现:除肾脏损害外,还常有其他脏器受累的表现。如淀粉样物质沉积在交感神经节和肾上腺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沉积在近端肾小管引起范可尼综合征;沉积在远端肾小管引起高钾性肾小管酸中毒;沉积在髓质可引起肾性尿崩症等。
- 肾脏表现
-
诊断方法
- 实验室检查
- 血液检查:血液生化检查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可引起肾静脉血栓,尿蛋白增多,亦有导致肾功能不全的情况。外周血可检出染色质小体(Howell-Jolly小体),提示脾脏受累。
- 蛋白电泳检查:2/3患者的血清电泳或免疫电泳可发现单克隆异常蛋白,而尿检查的阳性率可提高到86%,免疫电泳和免疫固定有时用来测定血或尿中的微量蛋白。
- 血中SAA蛋白升高:测定血中SAA蛋白水平,AA蛋白由其前身SAA蛋白演变而来,血中SAA浓度升高提示为AA蛋白所致继发性淀粉样变性。
- 淀粉样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分析:淀粉样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及残基的排列顺序有助于鉴别AL蛋白和AA蛋白。
- 辅助检查
- X线腹部平片、超声波检查:如肾影增大(特别是合并肾静脉血栓时)可助诊断,但肾影大小正常或晚期肾影缩小,亦不能排除诊断。
- 肾静脉造影:有助于诊断肾静脉血栓形成。
- 放射性核素扫描:99mTc-dimercaptosuccinate(二巯基丁二酸钠,DMSA)可被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当肾小管及肾间质受累时,近端小管重吸收功能减退,对99mTc-DMSA的摄取减少,但敏感性不高。应用123Ⅰ标记的血清淀粉样P物质来诊断AA和AL型淀粉样变,有很好的前景。
- 病理学检查:肾活检是诊断肾淀粉样变性的主要手段,阳性率高达90%,蛋白尿明显者肾脏活检阳性率接近100%。肝活检阳性率为50%,但有导致大出血的危险,应慎重。其他活检部位有牙龈、直肠黏膜、骨髓、皮肤和腹壁脂肪垫等。骨髓活检的阳性率约为50%,直肠黏膜活检取材要深,应包括黏膜的固有层,阳性率为73%,抽吸的腹壁脂肪亦可见淀粉样蛋白沉积,诊断阳性率为70%-80%。
- 实验室检查
-
治疗方法
- 对症治疗:对于肾病综合征表现的患者,可适当使用利尿剂。但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效果有待证明,其副作用和合并症亦需考虑。不过,在肾移植前或合并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时仍可使用。
- 针对原发病治疗:AL型以外的肾淀粉样蛋白引起的淀粉样变,治疗原发疾病如结核、慢性感染等,常可使临床症状好转。对于AL型肾淀粉样变,目前主要是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美法仑等,以抑制或去除异常免疫球蛋白,达到抑制淀粉样纤维形成的目的。
- 其他治疗:某些AL型淀粉样变患者可发生出血倾向,与淀粉样物质在血管壁沉积破坏血管壁、凝血机能下降等因素有关,可给予血浆输注暂时缓解凝血功能,但维持时间较短。
小儿肾淀粉样变性是一种复杂的疾病,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诊断和治疗。由于该病较为罕见,且病情严重,因此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