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抑制药和抗癌药中毒性肾病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药物的直接毒性作用:免疫抑制药和抗癌药本身具有肾毒性。例如,环孢素、顺铂、甲氨蝶呤等药物可以直接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球基底膜等造成损害,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
- 2.药物与肾脏的广泛接触:肾脏是体内药物和毒物代谢和排泄的主要器官。药物通过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表面的广泛接触,增加了毒性损害的机会
- 3.肾脏的需氧量和逆流倍增机制:肾脏的代谢活性高,需氧量大。当肾脏处于缺血或缺氧状态时,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加,容易产生毒性作用。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使得药物在肾小管腔内被浓缩,导致药物浓度升高,增加了药物蓄积和中毒的风险
- 4.低蛋白血症和肾功能不全:原有肾病或肝病患者因低蛋白血症,导致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降低,药物的游离部分增加,从而增加了药物从肾脏的排泄和肾损害的机会
- 5.年龄因素:老年患者肾储备能力减退,且常存在潜在的肾病变(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等),以及机体免疫力降低,容易发生感染。如果用药不慎,极易发生肾中毒病变
- 6.药物代谢异常:个体的肝脏代谢酶系统存在差异,可能导致药物代谢速度和方式的不同。代谢产物如果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可能在肾脏累积,引发毒性反应
- 7.药物累积效应: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免疫抑制药和抗癌药,如阿霉素、丝裂霉素等,药物在体内逐渐累积,超过肾脏的承受能力,从而引起肾脏损伤
- 8.合并其他疾病:患者如果本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肾脏功能已经受损,此时使用免疫抑制药和抗癌药,更容易发生中毒性肾病
免疫抑制药和抗癌药中毒性肾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药物的直接毒性作用、药物与肾脏的广泛接触、肾脏的需氧量和逆流倍增机制、低蛋白血症和肾功能不全、年龄因素、药物代谢异常、药物累积效应以及合并其他疾病等因素。在使用这些药物治疗疾病时,应密切监测肾功能,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肾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