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病因
- 原发性肝结核:结核杆菌直接侵犯肝脏,成为主要临床表现,但较为罕见。
- 继发性肝结核:更常见,由肝外结核(如肺结核、肠结核)播散至肝脏引起,患者多有结核病史。
- 致病菌:主要为结核分枝杆菌(人型为主),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侵入肝脏。
2. 症状表现
- 全身症状:发热(午后多见)、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部分伴盗汗。
- 局部症状:肝区或右上腹疼痛、肝肿大,约15%患者因结节压迫出现轻度黄疸,10%有腹水。
- 特殊表现:长期反复发热且排除其他疾病时,需警惕肝结核。
3. 诊断方法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显示贫血、血沉加快;肝功能异常(ALT、胆红素升高等)。
- 影像学检查:B超、CT可发现肝内病灶;X线平片可能显示肝内钙化灶(约48.7%患者)。
- 病理检查:肝穿刺活检是确诊的关键,尤其对弥漫性或粟粒型病变。
4. 治疗与预后
- 抗结核药物:需联合用药(如异烟肼、利福平),疗程通常6-8个月,肝功能异常者需密切监测。
- 手术治疗:适用于结核性肝脓肿较大者,可引流或切除病灶。
- 预后:早期诊断并治疗者预后良好,但误诊或延误可能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5. 预防措施
- 控制传染源:积极治疗肺结核等原发结核病,避免痰液吞咽。
- 切断传播途径:餐具消毒、牛奶灭菌、加强个人卫生。
- 增强免疫力: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锻炼。
若出现长期发热、肝区疼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排查,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