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泌水是指在混凝土运输、振捣、泵送等施工过程中,由于粗骨料下沉、水分上浮而形成的表面浮浆现象。具体表现为新拌混凝土表面出现水分渗出,导致混凝土分层、表面裂缝等问题,影响施工性能和耐久性。
一、泌水现象的特征
-
表面浮浆 :粗骨料下沉后,水分上浮至表面形成浮浆层;
-
分层与裂缝 :浮浆层与下层混凝土分离,易产生上下分层、表面裂缝;
-
泌水指标 :通过泌水量(单位面积平均泌水量)和泌水率(泌水量与含水量之比)量化评估。
二、泌水的原因
-
配合比不当 :水灰比过高、砂石级配不合理(如大颗粒比例大)导致水分无法均匀分散;
-
外加剂影响 :减水剂、保坍剂等外加剂失效或掺量不足;
-
施工工艺问题 :振捣不密实、泵送管道堵塞或混凝土坍落度不足;
-
材料因素 :水泥品种、细度、颗粒分布等影响泌水性能。
三、泌水的影响
-
施工性能 :降低混凝土流动性,增加施工难度;
-
耐久性 :加速表面裂缝形成,降低结构寿命;
-
外观质量 :表面浮浆影响抹面效果,降低整体美观性。
四、解决措施
-
优化配合比 :降低水灰比,改善砂石级配,减少泌水风险;
-
选用优质外加剂 :确保减水剂、保坍剂等性能稳定;
-
改进施工工艺 :规范振捣操作,避免泵送管道堵塞,控制坍落度;
-
加强养护 :及时覆盖保湿,减少表面水分蒸发。
五、相关指标与标准
-
泌水量 :如C30混凝土≤200ml/㎡,C50以上≤150ml/㎡;
-
泌水率 :反映泌水严重程度,需结合含水量综合判断。
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控制混凝土泌水,提升工程质量和耐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