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浇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类,结合权威资料综合分析如下:
一、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
热胀冷缩应力
混凝土水化过程中产生热量,导致内部温度升高,冷却时产生收缩。若内外温差较大(如大体积混凝土),内外部热胀冷缩程度不同,形成拉应力,超过抗拉强度极限即产生裂缝。
-
季节性环境因素
春冬交替时,风速大、昼夜温差高,易加速混凝土表面失水,导致干缩裂缝。
二、混凝土收缩引起的裂缝
-
塑性收缩
混凝土未完全凝固时表面水分快速蒸发,产生拉应力。高强混凝土因水胶比低、自由水分少,更易发生塑性收缩,表现为龟裂状裂缝。
-
干燥收缩
混凝土内部毛细孔水分散失,导致体积收缩。大体积混凝土中,干燥收缩的累积效应显著,可能引发贯穿性裂缝。
-
碱-骨料反应
砂石中的碱性物质与水泥中的碱性成分反应,产生膨胀性裂缝。但此原因在普通现浇混凝土中较少见。
三、施工质量缺陷
-
配合比不当
胶结料偏多、砂率过大、用水量不足或外加剂增稠剂不合理,导致混凝土粘稠度过高,振捣时气泡难以排出,形成蜂窝麻面或表面泌水。
-
振捣不足或过度
振捣不足导致混凝土内部空隙未消除,振捣过度则可能引发离析,两者均会降低混凝土强度,增加裂缝风险。
-
养护不当
养护不及时或湿度不足,使混凝土表面水分过快蒸发,产生干缩裂缝。过早拆模或过迟养护都会影响胶结能力。
-
模板问题
模板材质不佳或支撑体系不牢固,导致混凝土表面出现压痕或变形,引发裂缝。
四、其他原因
-
地基沉降
基础不均匀沉降或相邻结构荷载差异,产生附加应力,导致裂缝贯穿楼板或梁柱。
-
外力作用
施工过程中的碰撞、振动或超载,直接破坏混凝土结构完整性。
预防措施建议
-
优化配合比 :减少胶结料用量,调整砂率,避免使用含助磨剂的水泥。
-
规范施工 :控制浇筑厚度(≤300-500mm),避免振捣过度,确保气泡排出。
-
加强养护 :早期覆盖保湿,避免过早拆模,控制环境温湿度变化。
-
改进材料 :选用低泥量骨料,控制水泥细度,提高混凝土抗裂性。
通过综合控制上述因素,可有效减少现浇混凝土裂缝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