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肺部疾病,通常发生在原发性肺结核治愈后,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结核分枝杆菌再次活跃而引发的疾病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内源性复发:在原发性肺结核治愈后,体内残留的结核分枝杆菌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重新活跃、繁殖,导致原来静止的病灶重新活动、恶化
- 外源性再感染:已经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的个体,在再次接触排菌肺结核患者时,可能吸入外界含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引发新的感染
2. 症状
继发性肺结核的症状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 全身症状:
- 发热:常见午后低热,体温一般在37.5℃至38℃之间
- 盗汗:入睡后出汗,醒来后汗止
- 乏力:患者常感到全身疲倦、无力
- 食欲减退和体重减轻:由于结核菌感染消耗了机体大量的能量
- 呼吸系统症状:
- 咳嗽、咳痰:多为慢性咳嗽,咳痰量一般较少,多为白色黏液痰
- 咯血:咯血量多少不定,多数患者为少量咯血
- 胸痛:当肺结核病变累及胸膜时,可引起胸痛,疼痛性质多为刺痛或隐痛
- 呼吸困难: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渐进性呼吸困难,甚至发绀
3. 体征
- 早期无明显体征:病变范围大时,叩诊呈浊音,听诊可闻及病理性支气管呼吸音和细湿啰音。
- 空洞性病变:位置表浅而引流支气管通畅时有支气管呼吸音或伴湿啰音,巨大空洞可出现带金属调的空瓮音。
- 广泛纤维化或胸膜增厚粘连:患侧胸廓下陷、肋间变窄、气管移位与叩浊,对侧可出现代偿性肺气肿。
4. 特殊表现
- 结核变态反应:少数患者可有结核变态反应引起的过敏表现,如结节性红斑、疱疹性结膜炎、结核风湿症等
- 无反应肺结核:急性暴发起病,高热、食欲不振、腹痛腹泻、腹水、黄疸、脑膜刺激征等,缺乏呼吸系统表现。
5. 诊断与治疗
- 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或肺部CT可以显示肺部病灶的形态、位置和范围。实验室检查如痰培养、结核菌素试验、T细胞斑点试验等可以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存在和活动情况
- 治疗:治疗继发性肺结核需要遵循早期、适量、规律、全程、联合等原则进行化学治疗。治疗方案通常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包括药物的种类、剂量、疗程等
6. 预防
- 增强免疫力: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保持身体健康,提高对结核杆菌的抵抗力
- 预防性治疗:对于已感染结核杆菌但未发病的个体,尤其是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群,应考虑进行预防性治疗
- 加强筛查和监测:特别是对高危人群,如HIV感染者、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应定期进行结核病检查
继发性肺结核是一种需要高度重视的疾病,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控制病情和防止传播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