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慢性肾小球肾炎是指女性在妊娠期间合并存在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状态,表现为原有肾脏疾病与妊娠生理变化的相互影响。以下为综合分析:
一、定义与病理基础
-
疾病本质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组以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为基本临床表现的疾病,可伴随肾功能减退甚至肾衰竭。妊娠合并该病时,既包括孕前已患肾炎的持续或加重,也涵盖妊娠期间新发或恶化的病例。 -
妊娠期病理变化
妊娠期肾血流量增加35%、肾小球滤过率升高50%,这种生理性高灌注和高滤过状态会加重肾脏负担,尤其在妊娠末期更为显著。原有肾小球结构损伤在此背景下易加速进展。
二、对母体和胎儿的影响
-
母体风险
- 肾功能恶化风险增加,表现为肌酐、尿素氮升高,甚至氮质血症。
- 高血压难以控制,易并发子痫前期或子痫,威胁孕妇生命安全。
-
胎儿风险
- 胎儿生长受限、早产、死胎发生率显著升高,尤其当母体血压≥150/100mmHg或血清肌酐>141.4μmol/L时预后更差。
三、临床处理建议
-
孕前评估
- 已有高血压(≥150/100mmHg)或氮质血症者不建议妊娠,若意外妊娠需尽早终止。
-
孕期管理
- 监测指标:每周检测血清肌酐、尿素氮、尿酸及尿常规,密切观察胎儿发育。
- 干预措施:控制血压(目标<140/90mmHg)、低盐优质蛋白饮食、预防感染。
- 终止妊娠指征:血压持续≥150/100mmHg、肾功能进行性下降(血清肌酐>141.4μmol/L)或妊娠达36周时建议终止妊娠。
四、预后与多学科协作
该病需妇产科与肾内科联合管理,通过个体化方案平衡母婴安全。孕前充分评估、孕期严密监测及适时终止妊娠是改善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