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局部疼痛:当老鼠的牙齿接触皮肤时,可能会导致皮肤损伤和炎症反应,从而引起局部疼痛。这种疼痛通常位于被咬的区域,可能伴有刺痛或灼热感。
-
局部红肿:由于局部组织受到外源性因子刺激,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从而出现红肿的情况。肿胀通常出现在被咬的区域,可能呈圆形或椭圆形,伴有红色或温暖的感觉。
-
皮疹:被老鼠咬伤可能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对异物产生过敏反应,进而引发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组胺的增多,形成风团样损害。皮疹通常分布在被咬的区域周围,形态多样,可表现为红斑、水疱或荨麻疹。
-
头痛:由于感染或其他并发症如脑膜炎的发生,颅内压增高或者神经系统受损,此时可能会出现头痛的症状。头痛可以是钝痛、搏动痛或压迫感,位置可能不固定,有时伴随恶心呕吐。
-
发热:被老鼠咬后,身体为了对抗潜在的感染而启动免疫应答,这会导致体温调节中枢调高体温设定点,进而引起发热。发热通常伴随着出汗、乏力等症状,体温可能会上升到38℃以上。
处理建议
- 清洗伤口:用肥皂水(或其他弱碱性清洁剂)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彻底冲洗所有咬伤和抓伤处约15分钟,然后用生理盐水将伤口洗净,最后用无菌脱脂棉将伤口处残留液吸尽。
- 消毒伤口:用碘伏或其他具有病毒灭活效果的皮肤黏膜消毒剂涂擦伤口消毒。
- 保持伤口干燥:消毒后,保持伤口干燥,避免感染。
- 观察症状:被咬伤后,要密切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预防措施
- 防鼠灭鼠:采取堵鼠洞、放置老鼠夹、黏鼠板等方式来消灭老鼠。在防鼠灭鼠时,要注意穿着长袖长裤,防止被鼠类咬伤。
- 保持卫生:定期整理室内杂物,及时清理室内外垃圾,不给老鼠滋生、生存创造条件。
- 注意饮食安全:避免在不卫生的餐馆就餐,不进食被老鼠污染的食物和饮用水。
被老鼠咬伤后,虽然感染狂犬病的风险较低,但仍需注意伤口处理和观察,以确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