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血管炎是一种主要累及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及微细血管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属于血管炎的一种类型。以下是其核心信息:
1. 定义与分类
过敏性血管炎(又称变应性血管炎)由外源性抗原(如药物、细菌、病毒等)引发,表现为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激活补体系统导致炎症反应。根据病程和病因,可分为狭义(典型)和广义(包括过敏性紫癜、荨麻疹血管炎等)两类。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 病因:常见诱因包括药物(青霉素、磺胺类等)、感染(细菌或病毒)、化学物质及异体蛋白。
- 机制:抗原进入体内后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激活补体并吸引中性粒细胞聚集,引发血管内皮损伤和炎症。
3. 临床表现
- 皮肤症状:典型表现为可触性紫癜(针尖至蚕豆大小,压之不褪色)、丘疹、风团、水疱或坏死性溃疡,多对称分布于下肢及踝周。
- 全身症状:约半数患者伴发热、乏力、关节痛等。
- 内脏受累:可能累及肾脏(蛋白尿、血尿)、胃肠道(腹痛、出血)、关节(肿胀、疼痛)及神经系统。
4. 治疗与预后
- 治疗:
- 药物: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为首选,严重者联合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抗组胺药用于轻症皮肤症状。
- 支持治疗:停用可疑过敏原、控制感染、血浆置换(部分重症患者)。
- 预后:多数急性患者可自愈或经治疗后痊愈,少数转为慢性;及时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延误可能引发紫癜性肾炎等严重并发症。
5. 注意事项
患者需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急性期减少剧烈运动以防加重皮疹,定期随访监测内脏功能。
如需进一步诊断或调整治疗方案,建议尽早就医并完善相关检查(如皮肤活检、免疫学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