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Subacute Infective Endocarditis, SIE),也称为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是一种心脏瓣膜或其周围组织的感染性疾病,通常由毒力相对较弱的病原微生物引起,最常见的病原体是草绿色链球菌(Streptococcus viridans),这类细菌约占所有病例的75% 。除了草绿色链球菌之外,其他可能的致病菌还包括肠球菌、革兰阴性杆菌、立克次体、衣原体以及真菌等 。
这种疾病的特点是发病过程相对缓慢,症状逐渐显现,通常在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内发展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常常影响已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比如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中的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轻中度关闭不全,或者是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 。它也可能发生在没有已知心脏病变的人群中 。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但不限于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如扁桃体炎、牙周炎、咽喉炎、骨髓炎等,这些感染可以导致菌血症,并通过血液循环将病原体带到心脏瓣膜上 。某些医疗操作,例如拔牙、心导管检查及心脏手术等,也可能成为病原体进入血液并最终侵袭心脏瓣膜的原因 。
临床表现方面,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症状多样,但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表现为持续性的低至中等程度发热,体温多在37.5-39摄氏度之间,偶尔也会超过40摄氏度 。除了发热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全身不适、乏力、盗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症状 。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出现心脏杂音的变化,这是由于瓣膜受损造成的血流异常所致 。赘生物脱落可能导致栓塞现象,进而引发脑卒中或其他器官的损害 。
诊断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依赖于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检发现的心脏杂音变化、实验室检查(尤其是多次血培养以提高阳性率)以及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心动图)来确认是否存在赘生物或其他结构性损伤 。治疗主要依靠抗生素疗法,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早期、足量、长疗程的应用,必要时还需考虑手术干预以修复或替换受损的心脏瓣膜 。
预防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及时治疗潜在的感染源,特别是口腔、呼吸道、皮肤或泌尿系统的感染 。对于有心脏结构异常或者其他高风险因素的人群来说,遵循医生建议接受适当的预防性抗生素治疗也是重要的预防策略之一。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的严重疾病,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