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梗阻是指大肠(结肠)内部出现阻塞,导致肠道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的情况。它是一组需要尽早鉴别并积极干预的急症。
病因
大肠梗阻的病因多种多样,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 癌性梗阻:为结肠梗阻的首要原因,约占病例的50%至60%。
- 结肠扭转:为第二位常见的病因,可发生在盲肠、横结肠和乙状结肠,但以乙状结肠最常见。
- 结肠血吸虫病:在中国血吸虫病流行区,血吸虫肉芽肿或伴发结肠癌仍时有所见。
- 急性假性结肠梗阻(Ogilvie综合征):与骶部副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或神经传导功能障碍有关。
- 盆腔术后粘连致结肠梗阻:多发生在中年妇女盆腔手术后。
- 结肠外肿瘤压迫或侵犯所致梗阻:如胰腺癌或胃癌侵及横结肠,或女性盆腔肿瘤压迫乙状结肠。
- 胆石梗阻:占所有肠梗阻的1%至3%。
病机
结肠梗阻时,由于回盲瓣关闭,肠内容物只能进不能出,形成闭袢型肠梗阻。由于结肠血供不如小肠丰富,加之壁薄,即使是单纯性梗阻也容易发生局部坏死和穿孔。结肠内细菌含量高,梗阻后细菌繁殖加快,易招致全身感染,甚至产生中毒性休克。
临床表现
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与一般小肠梗阻基本相似,具有以下特点:
- 腹痛:所有患者都有腹痛,右半结肠梗阻多位于右上腹,左半多位于左下腹。慢性梗阻腹痛轻微,急性梗阻腹痛严重。
- 恶心、呕吐:出现较晚,甚至缺如。后期呕吐物呈黄色粪样内容物,有恶臭味。
- 腹胀:较小肠梗阻明显,两侧腹部突出,有时呈马蹄形。
- 肛门停止排便及排气:但大部分患者梗阻早期仍可有少量气体排出。
- 体检:腹胀明显,可显马蹄形,叩诊呈鼓音,听诊可闻气过水声。
检查
- 影像学检查:腹部X线平片、CT、磁共振等检查有助于明确梗阻部位及病因。
- 血液检查: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检查可帮助了解是否为绞窄性梗阻和有无水、电解质紊乱。
- 结肠镜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变性质,发现肿瘤可以取活检进行病理诊断。
诊断
大肠梗阻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典型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和肛门停止排便排气。体格检查可发现腹胀明显,叩诊呈鼓音,听诊可闻气过水声。影像学检查如腹部X线平片、CT等可发现结肠积液、积气和液平面。
治疗
大肠梗阻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 一般治疗:包括禁食与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
- 药物治疗:包括解痉止痛药、抗生素和通便药等。
- 手术治疗:包括肠切除吻合术、肠短路吻合术、肠造口或肠外置术和肠内置管术等。
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制定。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配合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预防
预防大肠梗阻的关键在于保持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定期进行肠道检查,早期发现并治疗肠道疾病。具体措施包括:
- 保持合理饮食:多吃新鲜蔬果,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避免高脂、高糖、油腻、辛辣和生冷食物。
- 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细嚼慢咽,定时进餐,建立规律的排便习惯。
- 适当运动: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促进肠道蠕动,促进排便。
- 定期体检:5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进行大肠镜检查,有家族病史者需提前检查,如有肠炎、肠息肉等症状,也需定期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