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多囊肾(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的病因涉及遗传、基因突变及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具体可归纳如下:
一、核心病因
-
遗传因素
ADPKD主要由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引起,约85%患者有家族史。父母一方携带致病基因(如PKD1或PKD2),子女有50%的发病概率。- PKD1基因突变(占85%病例):编码多囊蛋白-1,参与细胞间信号传导和结构维持,突变后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及囊肿形成。
- PKD2基因突变(占15%病例):编码多囊蛋白-2,突变后影响细胞代谢与分化,加速囊肿进展。
-
自发基因突变
约15%患者无家族史,与环境毒素、感染或胚胎期基因突变相关,导致多囊蛋白功能异常。
二、促进疾病发展的关键机制
-
细胞增殖与信号通路异常
基因突变引起mTOR等信号通路异常激活,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过度增殖,形成微小囊肿并逐渐增大。 -
肾小管梗阻与结构异常
肾小管因结晶沉积、蛋白堵塞或周围组织压迫导致液体潴留,形成囊肿。胚胎期肾小管-集合管连接异常也可引发囊肿。 -
细胞极性改变
肾脏细胞的极性紊乱影响液体分泌与吸收平衡,局部液体积聚形成囊肿。
三、加重病情的环境与继发因素
-
环境暴露
长期接触肾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化学物质或高盐高脂饮食,可加速囊肿生长。 -
高血压与感染
- 高血压加剧肾血管损伤,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形成肾功能恶化的恶性循环。
- 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引发炎症反应,促进囊肿破裂和肾功能减退。
-
代谢异常
草酸钙沉积或肾结石可压迫肾组织,加重囊肿形成。
四、疾病进展结局
未有效干预时,囊肿持续增大挤压正常肾组织,最终导致肾衰竭,需透析或移植。
成人多囊肾以遗传基因为核心,环境因素和细胞机制异常共同推动疾病发展。早期基因筛查、控制血压及避免肾毒性暴露是延缓进展的关键措施。